家有“夜哭郎”怎么办? 市妇幼保健院专家为您
近日,一则新闻引众人关注:一名出生50多天的男婴满月后睡觉常烦躁、闹夜,家人听信土方,用玻璃碴在孩子的腹部和背后扎了三四十下,结果孩子出现异常,家人紧急将他送到医院救治,经救治,该男婴病情稳定。专家提醒,孩子出现闹夜、睡觉不踏实等情形时,家长不得随意听信土方,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。
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 副主任医师纪宏先
什么是小儿夜哭?
夜哭,中医称为夜啼。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,入夜则啼哭不安,时哭时止,或每夜定时啼哭,甚至通宵达旦,称为夜啼,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婴儿。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,饥饿、惊恐、尿布潮湿、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。
哪些原因会导致小儿夜哭?如果新生儿出现夜哭现象,父母该怎么做?市妇幼保健院专家表示,孩子在发生夜哭情况时,首先要判断是否是由疾病造成,若排除疾病,则需要科学应对小儿夜哭。正确的带养方式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都将极大改善小儿夜哭现象。
多种原因可致小儿夜哭
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 副主任医师纪宏先表示,小儿夜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,造成小儿夜哭的原因有很多:“ 疾病、喂养不当、睡眠环境因素(房间的温度、湿度和光亮度)、睡眠的姿势、不良的生活习惯、心理因素等都将造成小儿夜哭。”因此,孩子夜晚哭闹时,家长首先要判断是否由身体疾病引起,若排除疾病影响,就要判断是否是外在因素引起。
纪宏先介绍,小孩在不同阶段的睡眠时间是不相同的。掌握了孩子睡眠特点,有利于判断孩子睡眠是否充足。一般来说:0—3月大的宝宝每天推荐睡眠时间在13—18小时,片段化睡眠;4—11个月宝宝推荐睡眠时间12—16小时;1—2岁推荐睡眠时间为11—14小时;3—5岁推荐睡眠时间为10—13小时。
面对小儿夜哭,父母应这样做
“其实最好的做法,是母亲从孕期开始就注意合理饮食,均衡营养。孩子出生后,应注意养成孩子日醒夜睡的习惯,白天尽量不要让孩子睡得太久,临睡前让孩子解尽小便,夜间少喂奶,并营造舒适的睡觉环境。”
“如遇婴儿夜哭,新手父母首先要克服焦虑情绪,先判断是否是由疾病造成。排除疾病的原因,尽量要做到孩子睡眠环境相对舒适、固定。”纪宏先告诉记者,很多父母为了让婴儿安静下来,就不断喂奶,拍抱摇晃,推着童车到处跑,不断变换玩具等方式,这些方式不仅会给孩子灌输更多的刺激,还会导致婴儿养成不好的睡眠习惯。在婴幼儿时期,反复出现夜醒会导致睡眠呈“碎片化”,对生长发育不利,因此,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。
预防小儿夜哭,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是关键
养成良好睡眠行为习惯是预防小儿夜哭的关键。纪宏先表示,国家针对婴幼儿睡眠问题制定的有《中国婴幼儿睡眠健康指南》,该指南倡导儿童优质睡眠“3+3法则”,即要在婴儿犯困时放在床上,培养其独自睡眠能力;要让小儿与父母同屋不同床,有助于夜晚连续睡眠;提高小儿夜晚睡眠效率;不要依赖拍背或摇晃等安抚方式让婴儿入睡;不要让小儿在喂奶后才能入睡;不要过度干扰小儿夜晚睡眠。
据了解,近年来针对小儿睡眠不佳等问题,市妇幼保健院儿保中心主要采用小儿推拿和艾灸等方法,来帮助改善小儿睡眠,以健康的中医治疗方法,科学应对非疾病下的小儿夜哭情况,最小可在一个月大时接受治疗。
纪主任说,她曾接诊过一例小儿夜哭的病例:一名3个月大的婴儿因夜间睡眠差,夜间啼哭,尤其在12点左右哭闹较严重。经查看,她发现婴儿舌淡苔薄、手脚冰冷、指纹淡红、大便稀溏。“这是由于脾寒引起的夜间啼哭,需要温中散寒,健脾安神。”经推拿和艾灸治疗后,孩子的睡眠明显好转,手脚也开始变暖。
纪宏先提醒,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与小儿夜哭联系紧密。宝宝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自身生长发育,因此,定期为孩子体检必不可少。“即便孩子身体无疾病,也要定期体检,这样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宝宝生长发育情况,医生也可以因此为宝宝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,帮助家长使宝宝建立科学的睡眠习惯,促进孩子健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