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被咬的总是你?避开这些"招蚊雷区",远离红肿包!
夏天一到
蚊子大军又来了!
为啥只咬你不咬别人?
真相太扎心——
你可能每天都在“主动吸引”它们
快收好这份科学防蚊指南
和痒包说拜拜!
皮肤反应:叮咬后释放的唾液会引发红肿、瘙痒,抓挠可能导致感染。
登革热:通过伊蚊传播,重症可致出血或休克。
乙型脑炎:三带喙库蚊携带的病毒可能引发高热、意识障碍。
其他如疟疾、寨卡病毒等也可能通过蚊子传播。
汗腺发达者:汗液乳酸含量高,吸引蚊子。
体温偏高人群:孕妇、儿童或运动后的人散热快,易被锁定。
二氧化碳排放量大:呼吸急促者(如肥胖人群)更易暴露。
深色衣物爱好者:蚊子具有“趋暗性”。
过敏体质者:被叮后可能引发严重红肿或硬块。
❌ 维生素B1涂抹:无科学依据。
❌ 超声波驱蚊器:效果未经证实。
❌ O型血更招蚊:血型与吸引力无关。
清除积水:定期清理花盆、水桶等积水容器,破坏繁殖环境。
安装纱窗:物理阻隔蚊子入室。
避蚊胺(DEET)、派卡瑞丁(长效防护)、 驱蚊酯(IR3535)、注册柠檬桉叶油(非普通精油)。
轻度瘙痒:肥皂水清洗+冷敷,避免抓挠。
严重红肿: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(需遵医嘱)。
穿浅色衣物:减少蚊子注意力。
避免黄昏外出:蚊子活跃高峰期为日出前和日落前后。
从环境治理到科学防护
多管齐下让夏日远离“嗡嗡”困扰
如果出现发热、头痛等异常症状
请立即就医!